2016年8月7日 星期日

I’m lovin’ it──love不能用作進行式?


[本文最初發表: 2016.8.7;最近一次更新: 2016.8.8;歡迎參考,惟引用時請註明出處]

關鍵字: I'm loving it 文法 I'm lovin' it 進行式 狀態動詞 stative verbs

同學傳來問題,說弟弟的國中英文老師說麥當勞的著名廣告slogan

I’m lovin’ it (即 I’m loving it)


是錯的;而高中的補習班老師則說是強調的用法。

問我到底孰是孰非?

我的回答是:love被歸類為所謂的stative verbs (狀態動詞),一般是不會用在進行式。然而[Quirk et al. (1985), p. 200]也明白指出,雖然這類動詞有時被稱為 “nonprogressive” 但這並不表示他們不能被用在進行式。實際的情況是,當這類動詞被用於進行式時,通常會(或需要)伴隨一些語意詮釋與理解上的改變。

舉例:
The neighbors are friendly. ~ The neighbors are being friendly.

後者的表達讓人有鄰居之友善並不是鄰居個性是那樣、而特別的乃是一種行為(behavior),有懷疑人家其實不真誠的意涵。

當表達內在情緒或者態度的動詞如like、dislike、wish、hope被用在進行式的時候,[Quirk et al. (1985), p. 203]指出這通常是在強調 “temporariness”或 “tentativeness”。

所謂tentativeness,就是委婉、以一種嘗試問話的距離製造禮貌,比較:

I hope to borrow some money.

I’m hoping to borrow some money.

I was hoping to borrow some money.

第一款說法顯然直接得令人感到禮貌淡薄,第二句用了進行式,第三句甚至搭配上過去進行式──時間(時態)的距離愈拉遠,禮貌就出來了。距離感不正是禮儀感嗎?

而temporariness指的就是強調當下、某個特別的時候:

What were you wanting?

你那時要的到底是啥?

我認為 I’m loving it 正是這樣的用法,it指的是在麥當勞或許吃著漢堡、或者吮著指頭,總之是發生在麥當勞的 “activity”,然後說出I’m loving it就是指那邊吃漢堡的時候那當下、那一刻的非常歡喜。如果用一般常態說成 I love it,效果可能只會讓人以為王力宏是平常就對那些有著M商標的食物有特別好感的那種人──但廣告要強調的是,吃的那一刻,就會伴隨起、心裡同時湧出那一股喜歡、甚至愛上的幸福感。

Love其實在這個context下,意近於enjoy,[Huddleston and Pullum (2002), p. 170]就是這樣解讀的,其中給的例句是

They’re loving every minute of it.

並指出此處的loving就是enjoying的意思,但就在我整理這個問題的資料時,意外發現竟有一篇發表在 Studia Neophilologica 的幾個月前才剛出爐的熱騰騰文章[Anderwald (2016)],其中的分析跟我想法較近──也就是,透過進行式這一招,邏輯上帶入了、讓人彷彿可以看到在那事件(吃漢堡)的每一個片刻,這個喜愛的狀態都是存在的:這樣的效果,就是一種強調(emphasis)、甚至有誇飾(hyperbole)的效果。(這樣手法達成的強調我認為與什麼「我愛極了」(某中文參考書之翻譯)是不一樣的)

於是回頭來檢視一下一些網路上搜尋的到的說法:

  1. 商業週刊的這篇說love、want這些字都不能用在進行式,實在是過度簡化實情了(簡化到變成錯誤的說法):
    http://www.businessweekly.com.tw/KBlogArticle.aspx?id=8386
    (商週刊載的跟英文有關的文章我印象中品質都嗯…)
    《臺大教育實習輔導通訊》這篇要「教師可發起一項“English police”(英文糾察隊)的活動,讓學生去觀察並收集如廣告詞,路牌,告示牌等錯誤的英文用法,例:麥當勞的口號:I’m loving it !(文法是錯的)」
    http://www.education.ntu.edu.tw/intro/epaper/news_38/4.pdf
    我倒覺得還不如讓教師跟學生講解當love用在進行式時到底是什麼狀況,或許才更有利於提升語文程度。(想抓「錯」卻變成「抓錯」,感覺是弊大於利)

  1. 有些地方提到,這樣的用法是口語、或者說不是 “standard English”。語言的重點應該是現象(說法)及其描述的規則、配合上情境(語用,pragmatics),不論什麼語言,標準的想像實在是既不實在又不顧實情。
  2. 中文的資料裡我只有看到香港蘋果的這篇專欄寫的最好,跟我講的同樣意思:
    http://hk.apple.nextmedia.com/supplement/columnist/art/20140201/18610874



引用文獻


Lieselotte Anderwald (2016):  “I’m Loving It – Marketing Ploy or Language Change in Progress,” Studia Neophilologica. (Published online: 21 July 2016) doi: 10.1080/00393274.2016.1208536

Rodney Huddleston, Geoffrey K. Pullum (2002): The Cambridge Grammar of the English Language. Cambridge: Cambridge Univ. Press.

Randolph Quirk, Sidney Greenbaum, Geoffrey Leech, Jan Svartvik (1985): A Comprehensive Grammar of the English Language. Harlow, Essex: Longman.

due to不能當because of? 一個常見(但沒道理的)英文寫作建議

[本文最初發表: 2016.8.7;最近一次更新: 2016.8.7;歡迎參考,惟引用時請註明出處]

關鍵字: 用法 due to because of  不同 替換 文法


最近寫了些簡單的回答,回答友人向我問起的一些英文問題,於是就也一併放到這裡,或許可以解答更多人的疑惑(其實是想匡正一些視聽XD)。

這篇是第一篇。

---

那天(2016.6.26)友人傳來這篇文章給我,跟我說該文下方的留言砲轟一片。我那時看完只深覺砲火實在應該再猛一點。


該文除了主要立論早已過時──平和一點說,是還在擁抱、宣揚百年前的爭論──更讓人覺得看不太下去的是其中在解釋問題時引用的文法相關概念混亂而又誤導。

首先,due to被[Fowler (1926)]等宣稱只有用得像attributable to這樣due作形容詞的才算可以接受,也就是due to接的一串東西只能修飾名詞(或代名詞)、或接在linking verb (連綴動詞)之後才算正格。Fowler批評只有那些比較沒教養的才會把due to 用得像是個(複合)介係詞(compound) preposition一樣:
often used by the illiterate as though it had passed, like owing to, into a mere compound preposition

也就是只有 

            His success was due to his mother.

這句是對(was是linking verb)



Due to the bad weather, the event was cancelled.

中due to接的一串(due to the bad weather)修飾後面一整串句子,作adverbial功能,這樣不行。(adverbial是分析子句時對其中詞組功能的分類,跟詞性分類時談的adverb不同,原文作者卻概以副詞帶過)

然而事實是,隨時序演變,把due to用得就如because of一樣,兩者可互相代換,也就是due to接的一串東西可以不只修飾名詞、或也不必在linking verb之後,這樣的用法早已「扶正」、而且很多人用、很多有教養且高級的作家都在用。意即,上述兩例句都是perfectly correct的。

Merriam-Webster的Usage Dictionary [Merriam-Webster (1994)]在講完due to用法之(被批評的)歷史後,結論說

In our judgment, due to is as impeccable grammatically as owing to.

說due to跟owing to這兩者用得如because of這樣是個複合介係詞的用法乃是文法上impeccable──無可挑剔。

該Usage Dictionary甚至最後還撂下一句:連女王都在用的說法,這還不是Queen’s English (正統英文)嗎? XD

會扯出女王,其實是因為最權威的、有20冊的OED第二版(Oxford English Dict., 2nd ed., 1989)在due to的條目中之第二個意思就明白寫下

As a compound preposition: as a result of, on account of, because of.

並給出例句

1957   Queen Elizabeth II in Times 15 Oct. 10/6   Due to inability to market their grain, prairie farmers have for some time been faced with a serious shortage of funds.

這樣的用法,到底還有什麼好批評的呢?除了為了「保守」百年前的爭議遺風、做語言守舊工作中的一股清流。(GMAT這樣的考試也是承襲如此的莫名歪風,考生自求多福)

即使是目標主要給非母語人士參考的Practical English Usage [Swan (2005)]都指出due to/owing to的那樣用法(替換because of)乃是common in educated usage。(見該書第166條)而且補充,在linking verb之後,owing to相較due to較少使用。

最後,原文開頭還提到,「有些英語母語人士主張句子不能以because of 這個片語作為開頭,但他們無法說明具體的理由。雖然在某些情況下句子的開頭不能使用because of,但在其他情況下卻可以。」我想原作者連問題都引用錯了,一般有在討論的爭議是一些(給母語人士的)中學文法會宣稱conjunction(連接詞)不能放在句子之開頭,譬如and、but、because,是because被說不要放句首,不是because of。

這個規則當然也是沒道理的,

And the earth was without form, and void.

這是King James Bible的句子。

And the war came.

這則是林肯的名句。

至於because,Because it rains today然後就句點的句子會被批為「不成完整句子」(所謂sentence fragment),但「Because it rains today, we stay at home」就毫無可挑。雖然sentence fragment其實也是另一個被汙名的用法。(相關立論可參[Safire (1990)])


引用文獻



H. W. Fowler (1926): A Dictionary of Modern English Usage. Oxford: Clarendon.

Merriam-Webster (1994): Merriam Webster’s Dictionary of English Usage. Springfield, MA: Merriam-Webster.

William Safire (1990): How not to write. New York: W. W. Norton.

Michael Swan (2005): Practical English Usage (3rd ed.). Oxford: Oxford Univ. Press.